第二三六章 强攻工兵学校(1/2)

字体: 增大 默认 缩小
        工兵学校原名,陆军工兵学校,是委员长一手创建的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,但是现在这个学校已经没有了学生,早在日军攻打南京之前,学校就完成了迁移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学校就在光华门外不远处,处于光华门和高桥门中间的位置,此刻驻守在工兵学校的是我军87师,260旅,旅长叫黄广。

        工兵学校的地形相对来说比较复杂,因为里面的建筑物较多,所以掩体就多,这就造成了军事工御容易建造,正经的属于易守难攻的地方,只要守好楼,占据高地,日军就很难打进来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,日军显然对此早有准备,在高桥门建造炮点,就是专门为了大工兵学校。

        上午九点,战斗打响。

        日军采用的方法仍然是老一套,先让高桥门的炮团全力开火,把我军的防御工事先毁个一半以上,随后再发动进攻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套,虽然老,但是确实使用,一个炮团,大概百十门炮,这些炮同时开火,直接把工兵学校覆盖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百十门炮,百十枚炮弹同时炸响,这种现象是很震撼的,每一次炮击,南京城的地面就要震动一下,宛如一场小型地震一样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一轮炮轰过后,工兵学校内的建造好的防御工事,瞬间被摧毁三分之一,高地建造好的机    枪点和炮点,也被打散三分之一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二轮炮轰过后,工兵学校内防御工事被摧毁一半,高地上的据点也被摧毁一半之多,有的建筑物承受不住炮火,直接倒塌,大多数建筑上都有裂缝产生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三轮炮轰过后,工兵学校内的防御工事只剩五分之一左右,高地上的据点剩下的也只有五分之一左右,且大多数士兵都躲在了建筑物内,躲避炮火,最前线处没有人员留守。

        三轮炮火,三百多枚炮弹,这是什么概念?

        只见炮火过后,工兵学校内的土地上,到处都是大坑,学校内到处都冒着黑烟,有的地方还燃着熊熊大火,五分之一的建筑物倒塌,一大半的建筑物受损,六分之五的建筑物墙体全部出现裂缝。

        而260旅的三千多名士兵,葬身在这场炮火之中的最少五百人,大多数是被倒塌的建筑所埋葬。

        三轮炮火,不过用了十五分钟,工兵学校内再无防御据点,260旅的士兵,士气也被轰散了一半。

        压制,真正的全方位压制!

        三轮炮轰过后,日军直接就进场,这个带队的日军中将很有水平,他先是让侦察兵往前压制,随后让机    枪手先占据高地,紧跟着步兵就往前推进,打的很有层次,也很有节奏。

        而260旅在刚刚炮轰之中,基层军官,死伤过多,导致作战命令传达不及时,又加上士气有点低落,种种原因之下,260旅挡了不到一个小时,旅长黄广就无奈下令撤军。

        上午十点,工兵左右宣布高破!

        在日军不惜一切的进攻下,最难攻的工兵学校,一个小时就被拿下,这让日军士气大振。

        而教导总队防守阵地所遭遇的情况和工兵学校的情况一样,甚至比工兵学校更早的被突破,这两个地方本来是相互守望的,现在却成为了最先被攻破的阵地。

        下午一点左右,南京内城门处,也发生了激烈的战斗,日军调集大量的坦克和大炮,对内城门发动猛烈的进攻。

        由于日军的火力太猛,守卫不敢让日军肆无忌惮的狂轰滥炸,如果城墙一旦被攻破,那南京城必定失守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守军采用的还是最原始的办法,就是人力冲锋,冲破日军的阵地,毁坏日军的坦克,从而遏制日军火力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下午,日军三次被冲散,又组织了三次进攻,虽然付出了无数战士的性命,但是日军第三次进攻的时候,终究还是把城门攻破,虽然守军战士拼命反击,但是还是有五百多号的日军,趁机进入南京城内,暂时潜伏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而日军攻破工兵学校后,继续往里突进,准备进攻南京内城的光华门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卫戍司令部急调控置于清凉山的宪兵教导2团预备队一部增援光华门,同时令第87师进行反击。

        第87师副师长陈鼎指挥第261旅一部和第259旅一部分由通济门和天堂村向敌军侧背实施合击,激战数小时,经多次反复肉搏,终将迫近光华门的日军击退,恢复了工兵学校的阵地,暂时稳定了局势。

        另外一边,日军第十师在下午五点左右,进攻当涂,当涂的守军激烈反抗,双方激战四个小时后,日军正式占领当涂。

        一天,又是整整一天的激战,南京城彻底成为了孤城,被日军团团包围。

        仅仅就这十二月九号这一天,根据不完全统计,我军战死一万多人,重伤六千多人,轻伤不计其数。

        恐慌,恐惧,笼罩在南京的上空。

        与此同时,临沂,某道路上。

        六台军车开道,军车后,一千名左右的士兵正在马不停蹄的赶路,这些士兵们看起来一个个蓬头垢面的,大多数人嘴唇都处于干裂的状态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行人不是别人,正是郑龙等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六天,一千两百公里,从保定出发,途径沧州,德州,济



《本章未完,下一页继续》